2023-2024|木青回忆录


本来这个系列已经打算停更了。上班后,日子像被切成了固定的几块:三分之一工作,三分之一睡觉,剩下的无非是吃饭、看剧、运动,再加上些琐碎的日常。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可写的呢?大家不都差不多吗?

直到前两周,彭彭突然问我:“今年的年终总结是不是还没写?”我回他:“没,去年都没写了。”那一刻,忽然意识到,坚持了很久的事一旦放弃,日后可能会遗憾。既然还有朋友想看,那就再写一写吧。

“我跟别人不一样”,这个信念逐渐消逝。

十年前,我对此深信不疑;五年前,觉得或许有可能;毕业一年后,认为加几个限定词还能勉强成立;而现在,我终于承认,在大多数事情上,我们很难真正与众不同。

回顾2023年,主要的事情不过是年初去北京出差,然后整年都在忙装修和搬家。而2024年更平淡,肩膀骨折养了半年,几乎没什么值得记录的事。可供挖掘的内容,一年比一年少。

迟迟不动笔,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不甘心——总希望能写出点精彩、独特的东西,而不是流水账。但至少“拖延”意味着还在考虑写不写,如果某年连“拖”都不拖了,可能就真的彻底放弃了。

现在自己被网络环境影响了不少,报喜不报忧,表达越来越谨慎克制。近一点的,看到一些新闻,现场流出的“小道消息”很快就被平台提示“该内容可能存在违规”;远一点的,疫情不能提了,要用“口罩”指代;飞机事故无人追问,第二年仍然没有说明调查报告;人也麻木了,每一年都觉得过的很快。

学生时代,初中3年,高中3年,大学4年,研究生3年,其实每个阶段都做了很多事。工作之后为什么反而没有这些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呢?或许是当时觉得有意义,现在看来也就那么回事;或许是没有志同道合的人,也或许是每天通勤同一条路,重复的工作和生活,失去了创造性与创新性。

吃喝玩乐的琐事也好,真正影响生活的重大事件也罢,随便记一点,总得留下点痕迹。

进入社会后,冒进总会付出代价。领导和长辈会告诉你“规则”,人也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横冲直撞,连写文章都变得小心翼翼。考虑到一次性写完一整年太容易烂尾(比如这个开头大部分是去年写的),这次决定写一章发一章。至少,这样就算后面没写完,也算交了点稿。

银杏叶落,我们签下房贷

93后「家」的命题解构


2021年深秋,嘉兴南湖畔的银杏叶坠落在生物医药闭门会议签到台上。我站在落地窗前接通电话:电话那头,父母和女友像赶集的游客在开发商预订的选房酒店来回穿梭。

”选房只有一分钟!13栋还可以随便选!“母亲的声音混着人群躁动声传入耳膜。

我在微信对话框里输入”观河性价比4,7层最佳”。人脸识别界面弹出——蓝绿红黄在面庞游走。首付款化作一串数字流向POS机那边的账户时,他们签了3层,因为”4层犯忌讳,7层怕漏水“。银丝带状般的河景被隆起的堤坝挡住,骑行道的红漆如一道血线,蜿蜒进购房合同指纹的沟壑里。


2021年的房贷利率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——虽未触及6.2%的历史峰顶,但5.88%的刻度已足够让每个签下合同的夜晚辗转反侧。我们这批购房者,恰卡在楼市狂热退潮的隘口。

这段时间恒大地产债务兑付逾期,中国房企资金链紧张问题日益严峻。各地也陆续传出房地产项目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而烂尾的事件。7月,多地业主抱团宣布强制停贷。

尽管22年经济增长不太乐观,但主席的连任还是给了全国民众一针强心剂。政府很快出台了“保交楼”政策,烂尾工地的塔吊又开始重新转动。我和家属在业主群默默关注着其他业主发的工地施工进展,好在我们楼盘都很顺利,在一众业主的期待下,小区终于迎来了竣工。


初冬的细雨像一层透明的纱幔,轻轻笼罩着小区。雨滴打在验房师黑色银边的工具箱上,发出细碎的嗒嗒声。家属的长筒靴踩在小区湿漉漉的步行道,靴底沾上了路旁松软的黄泥。每一步落下,都在浅灰色大理石表面留下清晰的泥印。

一行人像一支特种部队——业主、物业管家、第三方验房师,外加一位“房修顾问”:黑色羽绒服外套了一件印有开发商logo的蓝色马甲,走在前方带路。验房师背着红色背包,拉着工具箱,显得十分干练——这是他今天验的第二家,还剩2家。刚到家门口,验房师的眼睛已经锁定了目标:“门框右侧缝隙过大,没有收口。”房修顾问也不解释,拿出文件夹就开始记录。好像大家已经默认了交房有这些问题再正常不过。

精装房的问题,往往藏在‘精装’两个字后面

进屋后,工具箱一打开,里面整齐码着激光测距仪、空鼓锤、湿度检测仪、红外线水平仪,甚至还有一台热成像仪,活像给房子做全身体检的医疗队。

工具箱里消耗最快的不是精密仪器,而是便利贴。验房师的手法快得像急诊医生:

贴好入户门框的“收口”。厨房,卫生间,客厅瓷砖开始被空鼓锤挨个敲击,一旦发出“咚咚”回声,黄色便利贴瞬间贴上“空鼓”。

踢脚线收口,柜门不平、污染,墙纸鼓包、轨道脱落、阀门漏水等,大大小小100余项。

“大部分都是小问题”,顾问保证,空鼓、漏水等“A类问题”48小时内解决;色差、划痕等“B类问题”纳入季度保养计划。在验房师还在检测时,工人已经过来着手处理。

确实,比起烂尾,业主能对着这些细节讨价还价,已是这个时代的幸运。


十万装修预算是如何膨胀成二十万的?

入住复盘后我们发现,每个升级决定都是消费主义的温柔陷阱。与家电选购相比,微改软装面临更大挑战。家电品类虽多,但产品功能明确,各类测评视频能轻松锁定备选清单;而微改软装则存在两大难点:一是施工不可逆,二是缺乏经验难以预判实际效果。

在交房前,我们虽已规划好施工流程——从微改、拆墙、封窗到家具进场——但实际操作中仍遇到诸多变数。水电点位调整、墙体拆改、管道封闭等细节反复修改,不仅影响工期更牵动预算。全屋定制尤为棘手,板材色号需实地比对,尺寸偏差可能让网红设计翻车,让家电做不了嵌入式。

彼时,我在公司的北京总部工作。白天抽空上网学习板材;晚上与家属远程推敲设计:坚持衣柜采用环保的爱格板,铰链最好要海蒂诗,DTC/悍高可以平替;精确计算家政柜尺寸以容纳扫地机器人;为匹配效果图色号甚至可以更换板材品牌。前后考察了5家全屋定制商,整个2月线上线下的沟通占据几乎全部空闲时间。

如果说软装设计是排兵布阵,那么家电就是点兵点将。

相较之下,家电选购如同点兵点将般干脆:电视沿用旧机,烘干机需适配550mm生活阳台特殊纵深,冰箱锁定卡萨帝的细胞级保鲜技术,经评测最终选定清理狗毛表现最优的石头G20扫地机器人。干脆决策的诀窍也很简单,开支随认知水涨船高。

只能说,一切的选择困难症都源自同一个病因——预算不足。


入住一年半,福兮祸之所伏,祸兮福之所倚。

客卧被我改造成健身房,但墙偶尔会有渗水情况,工人跑了好几次才解决;房贷利率大降了两次,从5.88%到4.2%再到3.3%。虽然本金没变,月供和账面利息还是减了不少;有时会给全屋定制商家推几个客户,但写文章的时候去看了下品牌,发现他给我们用的海蒂诗(Hettich)铰链上写的竟是“Hallish”;当时最满意的G20,现在也经常在厕所或者床下罢工……

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于心。

小区正大门对望着两排银杏树。刚搬来时它们尚未发芽,物业说是树正处于假死期。如今虽挣扎着长出几缕新叶,却怎么也恢复不了移栽前的郁郁葱葱。入秋后,稀落的叶子零星飘下,连草坪都铺不满,更谈不上赏银杏了。

但至少,这些落叶,终于有根可归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